【塔爾寺簡介】
塔爾寺又名塔兒寺,地處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湟中區城區,創建于明洪武十二年(1379年)。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,藏語稱為“袞本賢巴林”,意思是“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”,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。
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,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,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。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,清康熙帝賜有“凈上津梁”匾額,乾隆帝賜“梵宗寺”稱號,并為大金瓦寺賜有“梵教法幢”匾額。三世達賴、四世達賴、五世達賴、七世達賴、十三世達賴、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、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,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。
酥油花、壁畫和堆繡被譽為“塔爾寺藝術三絕”,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、文學、哲學、醫藥、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。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“四大法會”,更是熱鬧非凡。 塔爾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,遠近聞名。
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(黃教)六大寺院之一,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18年4月13日,入圍“神奇西北100景”。
【主要建筑】
八寶如意塔,位于寺前廣場。據說,這八個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,建于1776年。其造型大同小異,塔身高6.4米,塔底周長9.4米,底座面積5.7平方米。塔身白灰抹面,底座青磚砌成,腰部裝飾有經文,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,里面藏有梵文。
大金瓦殿,位于全寺正中。藏語稱為“賽爾頓慶莫”,即金瓦的意思。其建筑面積為450平方米。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,后于公元1711年,用黃金1300兩,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,形成了三層重檐歇山式金頂,后來又在檐口上下裝飾了鍍金云頭、滴水蓮瓣。飛脊裝有寶塔及一對“火焰掌”。四角設有金剛 套獸和銅鈴。底層為硫璃磚墻壁,二層是邊麻墻藏窗,突出金色梵文寶鏡,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,殿內還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,匾額題字為"梵教法幢"。進入大金瓦殿內,迎面矗立著12.5米高的大銀塔,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。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,鍍以黃金,并鑲嵌各種珠寶,裹以數十層白色“哈達”,以示高貴。塔上有一龕,內塑有宗喀巴像,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,銀鼓號角,玉爐金幢。梁枋上布滿了帷、幡、繡佛、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,層層哈達,琳瑯滿目。整個建筑莊嚴大方,雄偉壯觀。
小金瓦寺又名為護法神殿。初建于明朝崇禎四年(公元1631年)。寺中回廊陳設野牛、羊、熊、猴等標本。據說,這些走獸標本象征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征服。殿的左邊有一匹白馬標本,相傳是三世達賴喇嘛從西藏拉薩到青海塔爾寺騎的。三世達賴喇嘛朝拜塔爾寺之后,要去蒙古傳經說道,這匹白馬怎么也不肯走,于是便留下來,不久,馬不食而死。后人把它當神馬,和家神陳列供奉。
大經堂是土木結構的藏式平頂建筑,是塔爾寺建筑中規模最大的。其建筑面積近2千平方米,是擁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經堂,初建于明朝萬歷三十四年,即公元1606年。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,堂內設有佛團墊,可供千余喇嘛集體打座誦經。內部陳設非??季?,飾有黃、紅、綠、藍、白五色的幡、幃和各式天花藻井,滿堂林立;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繡掛佛、刺繡佛;梁檐上繪有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,彩畫細膩生動。殿內大柱都由龍鳳彩云的藏毯包裹,整個經堂五彩繽紛,富麗堂皇。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,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、裝有銅制鎦金的金鹿法輪、各式金幢、寶瓶、寶塔、寶傘和倒鐘等,把一個單調的草泥平頂打扮得絢麗多彩。遠眺平頂,金碧輝煌,給人以威嚴之感。
小花寺又名長壽佛殿,是為七世達速喇嘛念長壽經而建的,故名長壽佛殿。它已形成一個小型院落。正面為硫璃磚墻突出的小門,玲瓏別致。院內種有菩提樹,樹葉茂盛,濃蔭蔽日,清潔優雅。殿內塑有釋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。木刻浮雕,層層重疊,佛龕背景,雕木繪金。手工雕飾精湛細致,是塔爾寺木刻藝術的結晶所在。其外形為二層代檐廊重檐歇山頂、屋頂四角翹起,斗拱精巧明快,猶如一幅優美的木雕畫圖。
九間殿又稱文殊菩薩殿,為漢式硬山頂建筑,面闊九間,進深三間,面積592平方米。初建于明萬歷二十年(公元1592年),清雍正十二年(公元1734年)擴建。廊柱為藏式朱色八楞柱。整座大殿以三間為一單元,由北向南分別為獅子吼佛殿、文殊殿和宗喀巴殿?;ㄋ掠址Q祈壽殿,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(公元1717年),系一獨立的小庭院,殿為兩層重檐歇山頂建筑。柱頭梁枋都飾以飛禽、走獸、花卉、文紋,院墻飾琉璃磚雕。殿內供奉釋迦牟尼、十六羅漢和四大金剛等塑像。
藝術三絕:塔爾寺的酥油花,壁畫和堆繡被譽為“藝術三絕”。
壁畫是各殿宇墻壁上的繪畫。大多繪于布幔上,也有直接繪于墻壁和棟梁上。壁畫顏料采用石質礦物,色彩鮮艷,經久不變。壁畫畫風屬喇嘛教宗教畫系,與漢畫有些不同,具有濃郁的印藏風味。壁畫內容大多取材于佛經黃教諸密乘經典,畫面情節屬黃教內容,人物主次多屬密乘教義。
酥油花就是用酥油(手工制成的黃油)跳板各色顏料而制成的油塑藝術品。相傳酥油花源于西藏,唐文成公主與土蕃王松贊干布結親時,曾從長安帶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內.嚴寒的冬季,無鮮花獻佛,信徒們為了表示敬意,就用酥油制成花,供奉于佛像前。從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習俗。1594年,酥油花傳到了塔爾寺,經該寺藝僧苦心鉆研,使其在題材和工藝上有了新的發展,成為塔爾寺獨有的一種高超的油塑藝術。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燈節時,藝僧將精心制作的酥油花在寺內展出,成為一年一度的寺內盛會。
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品種之一。它用各色的綢緞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,如佛像,人物花卉,鳥獸等,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,再繡在布幔上,由于中間突起,有明顯的立體感。本寺大經堂內懸掛有“十八羅漢”等堆繡藝術產品。堆繡包括刺繡和剪堆兩種,其內容題材大多來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,是該寺獨創的傳統藝術,是僧侶藝術的杰作。